本帖最后由 刘芝亦 于 2025-5-28 13:16 编辑
晓舟老师告知,小凌老师希望我能有更快的进步,让我旁听由小凌老师亲自指导的水浪拳和十大形标准版集训网课。得知这消息我是又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小凌老师的这个集训网课是给已经有很好功底的同门师兄们的指导,我这个拳道“小学生”怎么可以那么有幸,有这样的资格旁听学习?惶恐的是,我天资也不高,怎配得上老师这样的抬爱?唯恐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回馈老师的这份期待。
5月18号是我第一次旁听学习,一堂课下来,感觉信息量还是很大的。我感觉脑子里装的满满的,但又不知从何处落笔,没来得及第一时间记录,现在再回顾记录下。
老师的视频课,让我受益颇深的有三个部分,一是为大家动作不到位之处的点评,这一点是我需要全盘收录的,因为每个点评,于我来说都是知识点、都是需要认真学习的。
二是,老师对弟子整体拳感的点评,让我颇为受益。 小凌老师课上让大家一起参与思考,参与评一评他人的拳,整体上有什么问题?这个其实有点难,真的是需要有些实力和高度。老师请大家先作思考发言后,最后再给出他的答案。老师总是可以用非常精准、简捷的语言直指核心问题。虽然我不专业,单看也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但听到老师的点评后,立刻也能感受到问题的出处了。我感觉这样着眼在整体拳感的点评,对学拳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能让学拳者意识到整体应如何纠正,对自己拳感的进步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在教大家如何从教拳的角度、拔高观察,不局限在某一个动作,去发现核心问题。通过这次的讨论点评,我也收获到,以后练拳的时候要注意到:动作要稳重、连贯、到位、不要滑。(此处我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应该也不太容易。)
关于被问到某一个动作大家略有差异时,老师说,我们是内家拳,关键在内气,是要内应带动外形,如果已经到了内应带动外形的程度,动作的幅度不一定要苛求丝毫不差,就如同艺术是相通的,王羲之的字,每一次写也不会完全相同。内家拳看一个人的拳是否对,是依他的动作,只要气走得通就是对的。如果一个人打拳的每次动作丝毫不差,也是不会很高级的,所以关键在气,气对了,就对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到了一定层次,每个人不同性格体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这都是好的,若功力不一样,打的完全一样,就变成操了。这段我也是深受启发,让我对内家拳的认识和独特的魅力又多了一份感受。
三是,小凌老师对学生们的教诲。 老师再三通过案例来提醒、教导大家,要提高层次、格局看问题。比如这次华政教拳,老师说,看似我们去做教练、去教学生,其实不是我们在教学生,是学生在教我们。此刻我立刻想到,佛法中的道理:你以为自己在度众生,其实是众生在度自己。与老师说的是一个意思,我们在去实践教学的时候,其实是同步完成了“教”和“学”。通过“教”这个过程,既实现了利他(把好的拳道带给他人),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全方位的学(发现问题——找到根源——解决问题)。
小凌老师课上讲了为何要将“迎风拂面”这记拳名改为“扣门托钵”,“扣门”是磕头请教的意思,学习要有这种谨慎的态度,不要太随便,同“贤贤易色”;“托钵”是举着聚宝盆向老师取“经”的意思。老师觉得之前所有的拳名中少了这句意思的表达,所以老师这里改了这个拳名,有其意义,对大家有一种警示。我感受到,老师希望弟子们都能习得优良的传统文化,能成为严谨的、有文化的传承人。用心良苦。
“好好学习”,这四个字小凌老师提及多次,老师说自己就是一直在坚持好好学习,一是不停学习,二是每一件做过的事都反复检讨、总结得失。这种学习精神真的是非常的珍贵。老师是在以身为例,劝导大家应该好好学习,以及要如何好好学习。对于七十多岁的老师依然有如此严谨好学的状态,我心中充满了敬意。当下还有人能如此再再劝你进步的,真当感恩。
老师说很多人家里很多书,也喜欢买书,但买来不看放在那里,总想着以后会看,但永远不看。听到这里我真的很惭愧,我大至就是如此。老师说他是“到书必看、不看完不看下一本”,这种自律也感染到了我,老师就像我内心深处一直潜藏着的一个光辉形象,一直希望能成为的那种形象,但自己却又由于各种福报的欠缺,成为差之千里的存在。如今这一束光又照进了内心的深处,让我又看到了它。以老师为榜样,努力向老师学习。
这一堂课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信息量很大,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时间和篇幅关系,暂时不写了。我一个“小学生”有幸上了一堂大课,万分感谢老师的教导,让我学到了许多。老师也几乎是手把手在教做人做事了。非常感恩,唯有把“好好学习”四个字记在心头,并努力去践行,才对得起老师的苦口婆心。学无止境,不固步自封,可以忘记年龄,余生的每一天,仍然应该让自己行走在不断的进步中。
附: 本节课中提到的“水浪拳”要注意的动作: ² “五圣朝天”,后手要高,意识在后手; ² “五圣朝天”之后的“鸿雁双飞”,左手要与左腿同方向; ² “凤凰展翅”展开到位时,人要停一停(老师说这会对日后呼吸有好处)。 ² “月挂松梢”,起来的时候,若年龄大的人可以提后脚跟,通过提后脚跟收缩膀胱肌(有点类似提肛),把人的躯干向上引。但年轻人不用提脚跟。 ² “童子抱琴”,右手划圈时应与左手一样是平掌,不是握拳;同时左手应放在右手肘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