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论坛助手 于 2021-2-16 10:26 编辑
上周六,在凌氏拳艺井系分会班委会议上,小凌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对亲子班的设想。同时想听听大家意见,这样的提法是否确切?共同努力,把亲子班办好。 为什么要开亲子班?小凌老师说:我们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不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拳艺大师,也不是要他们成为怎么样的英雄,而是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竞争、攀比,连小孩也要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都很焦虑,小孩子更加深受其害。孩子本就应该是无忧无虑,最开心的。是做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弄坏。一将功成万骨枯,出了一个冠军刘翔,下面有多多少少个失败的呢,都去追求第一名,有没有这个必要?绝大多数的人难道都不要幸福了?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其实就是要大家在平凡和普通中找到自我的价值,获得幸福感。
做人,首先要会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能适应各种环境,心智健全,举止得体,有颗平常心,做个快乐人。
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为什么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会越来越多?这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独生子女是最大的问题。有一部分情感在人为因素下缺失了,古人讲“首孝悌”,悌讲得是指兄弟手足之情,可独生子女一代没有这种正常的体验呀!家里就他一个中心,觉得父母为自己做什么事就是应该的,不知道感恩和付出,也没办法在同辈间找到爱的对象。这方面的体验就缺失了。随着独生子女为人父为人母,后面一代更成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他们自然连嫡亲的叔叔阿姨都没有了,没有一个除父母之外最亲的长辈可以倾诉,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因此,在我们这里就是要缺什么补什么,把孩子心里缺失的部分补回来,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心智健全地成长。
首先,我们这里同门的师兄弟姐妹之间是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的,内家拳修身养性,为己而练,没有谁跟谁去比的道理,只要每天自己有一点点小进步就是好的,就会开心的。新的小学员进门时会得到师姐师兄的关爱,等他们学了一段时间,同样也要让他对后进门的师弟师妹们付出一份爱。这是同门的规矩,其实更加是一种人性自然的需求和心理满足。孩子们爱的动能得到释放,快乐就会随之而来。
此外,我还想让每个孩子在门内找一个叔叔或阿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也算“忘年交”吧,孩子们感到谁最亲近就可以找谁,被找到的那个人就要义无反顾的负起这份责任来。不仅仅孩子们能找到一个可以亲近,可以倾诉的长辈,在对孩子付出的过程中,对大人心智完善也会很有帮助。
另外,就是举止得体。尚武崇德,“德”字当中就包含了心智健全和举止得体。教孩子举止得体,就是要有规矩。大人自己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表率,再要求孩子学习跟上,这才叫教育。现在只有教学,没有教育。学拳首先就是要学规矩,守规矩,严格按照老师指定的规矩来,否则不可能学好。
一个孩子只要心智健全、举止得体,也就具备了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的条件。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才能更好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不被外界左右,无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做到不改其乐,这才是我们的亲子班要培养的人。才有可能“达则兼善天下”,成为真正的英雄。
王钧 2016/11/11 22:42:19 “心智健全,举止得体,有颗平常心,做个快乐人”,小凌老师说的真好。孩子从小的性格和心智的培养很重要,要远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只有心智健全、性格乐观豁达才能不断成长,学好功课也是自然而然的,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去发展,成为某个领域的人才。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在这点上很缺失,小凌老师提出的这个亲子班办学目的,正是为孩子未来一生的性格心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令人敬佩,也只有眼光长远,真正懂得教育意义的老师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我在“心智健全,举止得体,有颗平常心,做个快乐人”上面也很欠缺,有幸和亲子班同学一起学拳,一起补上这课真是太好了。修炼内家拳首重心性,老师的招式可以努力练习,学得其形,但老师打拳的内神,是很难学的,拳的内在和每个人的性格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心性性格和家庭成长环境有莫大的关系而长大后的心性性格要改变是很难很难的。不仅打拳如此,社会其他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最后比拼的都不是该领域的知识技能,都是看性格和心性修为了,所以大师难学,即便是大师的子女要传承大师的手艺,也是极难的事情,很大的原因也是性格和心性极难传授,只能靠自己去领悟和修炼。
|